龍視新聞聯播:創新龍江三級跳(一)精準研發 跳過產學研鴻溝
極光新聞客戶端消息(新聞聯播):科研搞出來的好東西,怎么才能讓企業用得上?市場急著要的技術,科研又該怎么跟上趟?眼下能到手的收益和以后長遠發展的事兒,又該怎么兩頭兼顧?如今在黑龍江,實驗室的配方正變成車間里的新產品,論文里的模型正化作黑土地上的好收成,這些從“書架”走向“貨架”的鮮活案例背后,藏著一場“需求牽著研發跑”的創新革命?!缎侣劼摬ァ饭澞客瞥鱿盗袌蟮馈秳撔慢埥壧?,第一集來看如何跳過科研與市場之間的鴻溝,在研發端就能實現精準的“靶向突破”。
在黑龍江,新上線的“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AI對接平臺”成為“賽博紅娘”,讓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精準對話。
這個AI對接平臺打造了成果庫、項目庫、人才庫等6大數據庫,搭載的專利大模型和成果推薦大模型讓匹配效率和準確率達到80%以上,短短數月,就為400多家企業鎖定了“意中人”。
平臺試運行以來,累計訪問量突破10萬次,為近千家企業推薦科技成果,促成省內技術合同交易額3000多萬元。對接供需關系,不僅靠技術,還要靠制度。陽光農業保險的“揭榜掛帥”榜單一經發出,就引來了武漢大學、東北林業大學、東北農業大學等多家高?!敖M團”揭榜。
像這樣“組團研發”“擇優揭榜”的案例正在龍江大地鋪開:九三糧油委托東北農大培育的高油酸大豆,畝產提升15%;北滿特鋼在哈工程定制的耐寒軸承鋼,在零下50℃仍能保持高韌度……今年二季度,全省企業技術需求對接成功率達81%。
校企間合作模式的轉變,也會開啟一段全新旅程。在東北石油大學的全國重點實驗室,每一個科研項目都精準對接大慶油田生產一線的實際需求。以前,基本是油田出題,高校解題。隨著雙方合作成立了“多資源協同陸相頁巖油綠色開采全國重點實驗室”,二者變成共同答題人。一場場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“訂單式”科研攻關,為成果轉化鋪設了一條“高速通道”。
從“對應面”到“同行人”的轉變讓實驗室的科研成果遍地開花,不僅大幅提升了油田的開采效率,更為企業節約了可觀成本。
在傳統產學研合作中,科研人員通常以“技術顧問”或者“項目參與者”的身份介入,企業掌握主導權。而今年,黑龍江省創新推出“科技總師”合作模式,科研人員深度參與技術攻關全過程。
科技總師,像一個個“翻譯官”,將實驗室的成果轉換成生產線語言。黑龍江首批400名“科技總師”從哈工大、哈工程、省科學院、省農科院等19所高校及10家院所集結出發,將創新火種播撒到全省13市地,讓人才資源成為流動智庫。
哈電集團借力哈工程能源裝備技術積淀,三年突破超臨界機組核心技術,助推我國火電裝備領跑世界;省農科院聯合東北農大寒地育種儲備,五年培育出12個抗寒高產糧食品種,為北大荒糧倉筑牢硬核根基;耐視智能結合哈工大人工智能成果,兩年開發六大產品系列,全覆蓋汽車生產質檢環節……黑龍江科研領域的這些碩果是政策的春風化雨,是高校與企業的雙向奔赴,是基礎研究筑根基、市場導向精準發力、制度創新破壁壘、生態協同聚合力的疊加效應。
當科研不再是實驗室里的“孤芳自賞”,企業不再為技術難題“四處碰壁”,創新的活力便有了扎根的土壤。黑龍江的探索,讓我們看到:對接供需的平臺、協同攻關的機制、科技總師的創新,正在悄悄改變科研與市場的相處方式??蒲懈a業的“痛點”,企業更能接住創新的“果實”,這種雙向奔赴的默契,正是讓創新成果真正“活”起來、“用”起來的關鍵。而這,只是創新龍江躍動的序曲。當需求的沃土持續滋養創新的根系,當雙向奔赴的默契不斷生長,突破的枝芽必將抽枝展葉,讓龍江大地上結出更多創新的果實。